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新聞中心 >> 學術交流 >> 正文

學術交流

學術會議:2023綠色建築與低碳技術國際學術會議圓滿閉幕

時間:2023年10月09日 11:38   浏覽數:次   來源:  

2023綠色建築與低碳技術國際學術會議于9月26-28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隆重舉辦。本屆學術會議的主題是“綠色設計與低碳平衡”,來自國内外5名院士,3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7位長江學者以及高校師生、行業代表等共計400餘人參會,共同參與交流分享、探讨研究綠色建築設計和技術以及鄉土建築新技藝的最新學術理論、創新技術和實踐成果。會議期間,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黨委書記李占峰,校黨委副書記、校長郭喜,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監察專員阿力坦嘎日迪分别會見了來校參加會議的嘉賓。

2FF63

大會開幕式由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學術委員會主任、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院長張鵬舉教授主持,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校長郭喜教授、中國建築學會修龍理事長、大會主席劉加平院士分别緻辭。

238DE

  郭喜校長向各位來賓表示了誠摯歡迎,介紹了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的總體情況和學校建築學科的建設發展情況,希望以此次學術會議為契機,與國内外專家學者建立更加密切和深入的合作與交流,共謀建設與發展。

171A4

  修龍理事長代表中國建築學會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并結合二十大報告、國家“十四五規劃”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倪虹部長講話精神,對推動建築業綠色轉型、完成雙碳目标進行了深入闡述。他指出,本次大會的主題綠色建築與低碳技術契合時代發展潮流,積極響應國家的戰略部署,圍繞着綠色低碳發展進行學術交流和探讨,彰顯了我們的使命責任和時代擔當,同時也對當代建築學人提出新的期望。

17589

  劉加平院士對線上線下全體參會的專家學者和同學們表示歡迎。他指出,大會的召開與國家的戰略方針是完全吻合的,鄉土分會長期緻力于綠色建築的研究,參會學者也都處于在綠色建築研究的前沿,為國家綠色建築事業發展貢獻各自的力量。綠色建築全國重點實驗室将圍繞綠建與低碳技術開展有組織的科研,與各位專家一起為國家建築雙碳目标的實現貢獻力量。

79B5A

  開幕式後由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趙元超、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楊柳分别主持上午的主旨報告。

12078

1178B

  莊惟敏院士做主旨報告, 系統介紹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綠色建築及建築工業化”重點專項項目《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綠色建築模式與技術體系》的核心研發成果。通過“原理方法”、“營建模式”、“技術體系”、“分析方法”、“集成示範”的研發技術路徑闡述了青藏高原區、西北荒漠區、西南多民族聚居區等三大西部典型地域多元文化與綠色建築技術研發與實踐工作,推動綠色建築理論和技術向縱深發展,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撐。

1C5D7

  美國華盛頓大學David WANG教授做主旨報告, 題目為《Francis Bacon and the Moral Challenge for "Green Design" Today》,報告從哲學、曆史、理論等角度,辨析了綠色建築設計的觀念,提出人類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來完成設計與建造。報告呼籲重新審視并建立人居環境與自然之間的聯系,以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環境和社會挑戰,實現更加可持續和倫理的綠色設計。

1E0E6

  梅洪元院士做主旨報告, 題目為《以變促變—新時代背景下的綠色大學校園設計》,指出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緊迫性日益凸顯,大學校園作為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在促進我國建築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過程中責任重大。如何準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成為推動校園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新時代的綠色大學校園設計應以綠色宜居、綠色韌性、綠色低碳為目标,通過綜合考慮環境、功能和技術因素,塑造更加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的校園環境,為新時代的教育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A47CA

  康健院士做主旨報告, 題目為《綠色建築與低碳技術—聲環境角度》,強調了聲環境在綠色建築設計中的關鍵作用。從城市聲環境規劃、建築圍護結構降噪與自然通風綜合設計、聲學材料和産品的環境影響、使用自然降噪手段、可持續措施的聲學影響以及聲學舒适度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探讨,結果表明,從城市尺度到建築尺度,從設計到材料,從技術到社會各個方面,聲環境是綠色建築設計中不可忽視的因素。結合低碳技術,可以創造出既環保又宜居的建築,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目标。

F0B2

  下午的主旨報告由清華大學宋晔皓教授、深圳市建築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葉青董事長、哈爾濱工業大學孫澄教授分别主持。

129C3

131B9

1299A

  日本東京大學Atsushi DEGUCHI教授做主旨報告, 題目為《Next Generation Smart City aiming "Society 5.0"-Japan's Initiatives-》,圍繞在追求可持續未來的道路上,智慧城市已成為全球城市規劃的熱門話題。以Kashiwa-no-ha項目為例,介紹了日本在下一代智慧城市領域的最新舉措: 一是加快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二是Kashiwa-no-ha項目注重建立智慧社區的作用,促進居民參與和社會互動。此外,該項目在可持續能源和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31E70

  Academician Timothy William BROYD院士做主旨報告題目為《 Designing and Using Greener Buildings》,指出了建築的設計能耗與實際能耗之間存在較大的性能差距。重要的工作是了解建築物的使用方式所反映出實際能源使用情況,使能源模拟模型具有更多現實數據的依據。當這樣工作完成,BIM模型就可以用來減少建築的運行能耗,同時保持用戶對工作場所的高滿意度。他同時指出,現有規範對合同條款、從業人員、施工流程和運行維護都需要有相應的指導。

1AA77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韓冬青教授做主旨報告題目為《建築創作中的綠色低碳思維》,分析了建築碳排放機理與國家對于綠色建築的更高品質的要求,歸納出了建築人性化、建築低碳化這兩大内涵,提出了“以形态設計為先導,以空間調節為核心,以設備優化為補充”這一設計原則,并通過金陵中學新校區與江蘇省建科院紅山基地這兩個案例進一步說明綠色低碳思維在設計過程中的體現。

15910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鵬舉教授做主旨報告,題目為《适洽地域的綠色建築設計方法與實踐》,分析内蒙地域的嚴氣候、多地貌、弱經濟和厚文化的背景特征,基于現實中内蒙地區建築方法與條件、需求與能力、表達與傳統等不匹配的問題,提出“融自然、低建造、承傳統”原則下的“适洽生成”設計方法。從“要素識别、策略相适、邏輯自洽”的過程構建由相适到自洽的“适洽”方法體系,強調多維度生成策略的高度自洽是地域建築具有持久綠色的底層邏輯。并由此拓展出建築空間與地域氣候适洽的方法、建築界面與在地材料适洽的方法、建築更新與弱經濟适洽的協同增效方法、草原牧居與傳統文化适洽的新型綠色技術。最後結合設計案例指出其綠色低碳的示範效應。

19D8B

  清華大學林波榮教授做主旨報告題目為《性能導向的公共建築設計方法與實踐探索》,提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兩個關鍵詞:低碳節能與以人為本,在雙碳轉型和人居環境品質提升的雙重目标下,急需尋求“性能導向”、“源頭優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8A21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雷振東教授做主旨報告題目為《建築模式與技術----火鍋原理模解》,基于西部地區複雜的自然地理環境、極端的氣候與多元的建築文化,采用火鍋做類比,将其分為3種模式:需求矛盾的“隔鍋”模式、技術普及催生的“分鍋”模式和學科交叉的小衆“疊鍋”模式,通過以上三種模式的進一步說明建築模式與技術需要思考和發展的新思路。

8304D

  中國建築學會鄉土建築分會第七屆三次理事會同期召開。雷振東理事長主持會議,會議投票選舉新當選理事,會上秘書長呂挺潇向理事會彙報了上一年度的主要工作,理事們圍繞鄉土建築設計、理論研究、教學活動、鄉村規劃等議題開展了讨論。

3C8CF

 9月28日上午由綠色建築設計、綠色建築技術和鄉土建築新技藝(中國建築學會鄉土建築分會論壇)組成的三個分論壇在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召開。

  論壇一由深圳大學範悅教授和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賀龍教授主持。

E0DD

D763

  袁烽教授做《性能美學驅動的建築機器人建造》報告提出了在綠色建築設計與建造中減少隐性碳排放的重要性,指出基于性能優化的設計與建造耦合一體化建構思維。報告從結構性能化視角,重點介紹了性能化生形軟件工具的研發與建築機器人力學打印的實證研究,為綠色建築的設計與建造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與實踐思路。

7C190

  闫鳳英做《新技術時代的城市研究與規劃治理—以城市碳排放為例》報告指出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拓展我們對城市認知的深度和廣度,為城市的規劃和治理帶來新的手段和方法。可以通過對不同空間不同用地類型進行伴生預演,掌握城市整體、各行政區劃及各類用地的碳排放和碳彙情況,最終通過低碳規劃手段,實現城市的綠色低碳發展。

12A09

    葉青董事長做《重新定義建築,一起向未來》報告提到從工業思維到生态思維的轉變;從技術進步、體系創新以“物”為核心到性能整優、動态調節的以“人”為核心的轉變;從可評價的能耗指标到可感知的綠色生活的轉變,重新定義建築,再次審視城市,重塑人居價值觀。同時提出,綠色建築是更高效、更健康、更有愛的生命充電寶,設計是生活方式,建築是五感鍊接自然的載體,而設計師是生命架構師。“五感”是與自然對話的通道,“六性”是評價結果的标尺,打造全過程共享、适應于當下、适變于未來的綠色建築。

B753

  宋晔皓做《自然原理的應用—海南實踐》報告提出了适宜技術、造價、文化的耦合機制。基于通風、采光、傳熱、覆土、綠植此類自然原理,解決設計特色、平均達标、審美感受、技術指标這幾大主要矛盾,采用生物氣候設計方法,延長過渡季(不同氣候區的應對策略),不用或者少用空調的可能性(為人民服務開放建築)一系列開源節流的手法,将設計與研究相統一,研究與設計同步反饋,控制建造品質,采集數據驗證設計概念再反饋到後續設計。

D04D

  張宏教授做《預制裝配UHPC曲面結構産能零碳住宅設計建造研究—以SOLAR ARK系列為例》報告SOLAR ARK系列為案例,探讨了預制裝配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曲面結構在零碳住宅設計和建造中的應用。這一研究成果通過結合UHPC曲面結構、太陽能技術和智能系統,SOLAR ARK系列展示了可持續建築的未來發展方向,助力我們實現更環保、更高效的生活方式,為未來的零碳住宅設計和建造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示範。

B46F

  劉恒教授做《綠基因 強整合》報告針對綠色建築多維度多要素的複雜性,介紹了正向綠色建築設計領域的研究,闡述如何挖掘此地域氣候下最主要的特質和綠色基因,并圍繞其展開設計;同時介紹了針對全生命期綠色設計十二個主要方面的策略和要點,并用一體化的方式進行強力整合,實現綠色設計的核心目标;最後通過其在上海、重慶、包頭、海口、深圳等不同氣候區的綠色設計實踐案例進行論證,以實際效果驗證綠色理念與方法。

B562

  分論壇二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劉豔峰教授和中國建築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狄彥強副總裁主持。

74281

16CE7

  王清勤教授做《基于綠色建築特征的碳排放核算方式》報告指出綠色建築在全球範圍内迅速發展,旨在減少碳排放并實現可持續性。現階段已形成完整的建築全生命期碳排放計算分析方法,但其分析主要針對新建建築,對既有建築改造需要進一步探讨,而國際标準的計算尺度由單體建築向建築群轉變。報告介紹了結合《綠色建築評價标準》(GB/T 50378-2019)的基礎開發了綠色建築碳排放計算軟件,可以有效評估和監測這些建築的碳排放,便于用戶發現異常碳排放情況。

187AA

  孟慶林教授做《門窗保溫與遮陽性能獨立調節設計》報告指出在建築領域,門窗是熱量交換的主要通道,其保溫和遮陽性能對建築的能源效率至關重要。獨立調節門窗的保溫和遮陽性能是一項創新的設計方法,有助于提高建築的能源效率和舒适性。通過研究采用多腔、惰氣、暖邊、真空等措施增大玻璃系統熱阻,提高保溫性能;使用高透玻璃,滿足室内采光和在冬季被動采暖的需要;内側設置可調遮陽卷膜,動态調節整窗的遮陽性能;卷膜底梁棉刷與玻璃之間形成相對封閉空腔,動态調節保溫性能,室内增設可調節透明輻射膜最大可取得近30%的節能效果。

7FA83

  楊旭東教授做《鄉村能源低碳轉型的願景目标與技術路徑探讨》報告提到鄉村能源低碳轉型是實現可持續鄉村發展的關鍵,它既有助于減少碳排放,又能改善農村生活質量。當前農村能源系統轉型的重要抓手:清潔取暖和散煤治理,一些技術路徑做法隻部分解決了“清潔供”,尚未實現“節約用”,更未實現“能承受、可持續”,農村建築應該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利用合适的低碳建材降低房屋建造過程中的碳排放。

583AD

  楊柳教授做《建築節能設計基礎參數研究》報告楊柳教授團隊針對源數據标準化方法,建立室内熱環境參數标準化獲取處理方法、建立室外基本氣象要素标準化統計計算方法、建成室内室外兩個專業基礎源數據庫;針對建成體系化設計計算參數增加了熱工設計室内參數的取值依據,建立了非均勻環境熱舒适阈值模型,給出了圍護結構内表面溫度與空氣溫度差的推薦值。同時構建“建築節能設計基礎參數”數據庫研發了跨平台共享數據庫,實現Web端、移動端、軟件對接等應用模式,為性能設計提供便捷的數據服務。

10F19

  袁豔平教授做《太陽能光伏光熱新技術》報告指出太陽能建築利用技術通過被動或主動應用方式,将太陽能熱水、采暖、降溫、發電、采光等技術與建築進行有機結合,為使用者提供适度舒适的建築室内環境。分為建築采光技術、太陽能建築光伏技術、太陽能建築光熱技術、太陽能建築光伏/光熱技術。介紹了研究成果兼顧光電與光熱,太陽能綜合利用率得到提升;降低夏季道路及太陽能光伏電池溫度,提高光電轉換效率,延長道路及電池使用壽命;可以進行跨季節蓄熱,為用戶提供生活熱水或冬季供暖。

E98D

  連之偉教授做《低碳建築環境的設計與營造》報告以居家環境為例,闡述了居住建築如何在保證健康舒适條件下進行低碳室内環境的設計與營造。報告提到,室外溫度過高或過低均會伴随人的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相對危險性的增加;溫度突變對人體心腦血管發病率有重要影響;室内溫度設定應合适,室内外溫差超出5℃開始對人體舒适和健康産生影響。并以卧室、客廳和廚房室内溫度情況為例,對人體睡眠質量和舒适及健康的影響進行了說明。

14FC0

  分論壇三由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郝占國教授主持。

70CA4

  朱淵副教授做《光的介入》報告通過泾縣馬頭村兩個公房改造項目從“引光”、“建造”、“效能”以及“塑形”這四個層面講述如何做到技藝傳承的空間調适;各種空間之間的聯接;材料的回收利用;采光性能的提升;不同采光系數營造的氛圍。

1390E

  陳立超教授做《現代生土建造技術的分類、探索與應用》報告簡述了生土建造技術的曆史、适應地域、12種分類,并結合實踐項目講述在生土建造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解決過程及最終結論。并對于回收材料與夯土結合、不同角度斜面夯土、不同比例紅磚粉做出漸變效果夯土試樣牆、超高超複雜等夯土技術的探索與研究成果報告。

5F052

  彭小松副教授做《從鄉村社區參與式設計到參與式教學》報告通過學生作品及教學案例展示了深圳大學通過假期工作營、建造實驗、實踐測試三種教學模式做到學習鄉村傳統民間智慧、體驗和了解鄉村現實、傳承和創新鄉村傳統營造工藝、依托鄉村11建造實踐、給鄉村百姓蓋房子以及以參與式設計推動鄉村建設這六個目标。

71906

  靳亦冰教授做《西北地區鄉土營建的點滴思考》報告提出西北地區生态環境脆弱、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民居形式多樣;以青海河湟地區民居更新為例,提出地域特征與環境融合、低成本、低能耗、低技術的莊廓民居及防禦性、有效應對氣候條件、利用本土材料并開展實踐項目探索。

80A58

  萬麗博士做《基于農村内源性發展模式的新型夯土建築策略——以“一專一村”西南農村地區項目為例》報告具體講述了農村地區的生土建築發展面臨的困境與機遇,并通過實例分析生土建造的重點在于:繼承和發揚夯土建築的環境優勢、提升夯土建築的耐久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充分尊重和激發村民的主體性、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研究支持中心。

57BCC

  白麗燕教授做《适宜、轉譯——内蒙古牧居營建的當代探索》報告針對社會轉型期内蒙古牧區面臨的問題将傳統蒙古包中的建造與材料、基地關系、氣候适應、功能分化與當代蒙古包中的自發材料置換、外部空間需求、室内空間異化、蒙古包與基地的關系、内部陳設及空間使用、蒙古包内相關的行為與空間對比研究得到功能、建造、文化三大轉譯框架并進行轉譯設計、實驗建造與實地營建。

4EBB7





上一條:學術沙龍:虛拟仿真實驗室-三維空間測量技術交流

下一條:學術報告:馮正功-延續與創新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