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年06月06日 16:21 浏覽數:次 來源:
2023年6月2日,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在李大夏報告廳成功舉辦了題為《地區人居環境的營建體系與技術策略》的講座。此次講座邀請了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原副院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鄉村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王竹教授作為主講嘉賓,由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張鵬舉教授主持。
下午2點30分,王竹教授分享了他的研究内容。在開始之前,他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引發思考,包括:生土建築的曆史與現狀,建築的邏輯法則是什麼?傳統聚落遵守了哪些人居營建法則?早期的開平碉樓與現代羅馬柱式小洋樓的對比,以及紹興水肌型網絡居聚與徽州坡坑式聚落的對比,還有百年古村與現代新村的對比,古法井鹽開采與臨安楊梅大棚的對比。王教授提到了都江堰一直不需要保護和傳承的問題,以及關注地區建築營建的混沌狀态。講座主要探讨了“傳統活化”的意識和法則應對新的千篇一律的挑戰。
帶着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後,王竹教授開始了今天講座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傳統建築與建築傳統的對比,強調了對傳統建築的不同認知,指出傳統建築的不二法則是新陳代謝;他認為傳統是一個流動的概念,在靜态和動态的視角下,對傳統的認知應該是動态的。接着,王教授分享是如何理解和把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概念,以及民族與世界之間的思辨和識别,從而引出了建築文脈、地域文脈和營建體系的理解。此外,王教授關注人居營建體系的演進與地域基因,強調了地區營建體系是由一方的水土生成,即人居營建的地域基因的重要性。在講座的後半部分,王竹教授以态度與辨析的出發點,引用了古老的思想實驗“忒修斯之船"來探讨同一性問題,并指出要滿足結構上的一緻性和時間上的連續性兩個條件,強調研究和認知傳統必須具備敏銳的曆史感,把握傳統的時代精神,并探讨地區建築原型的現代意義以及判斷原型現代意義的态度。王教授積極關注原型宜居的概念和永續經營,強調人居營建體系的演進機制,探讨人地系統和地區建築營建的動力要素,以及氣候、地貌和人居營建的認知路徑,提出原型-永居的地域基因作用。在技術策略方面,王竹教授強調地區營建的适宜性技術,包括地域氣候與建築設計策略、基于人體舒适的生物氣候圖、傳統民居建築空間組織和構造的智慧,以及建築技術的材料和構造。強調适應氣候和地域要求的設計策略,如四種工作原理的特朗勃牆和采用内庭院的降溫設計策略。然後提出被動式設計的靶向策略,即建立地區構造設計學。在策略建構部分,探讨了原型宜居演進的階次和目标、原型永居的生成和生長、原型永居營建導控要素的整合,以及建立地域基因庫和原型永居的轉譯機制。最後總結了原型永居的營建策略,并強調最終的靶向目标是易用性和普适性。
分享結束後,王竹教授與會場的師生們就各種問題進行了探讨,張鵬舉教授及全體會場師生對王竹教授表達了感謝,講座圓滿結束。